1. 自信:我认真做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
许多人的认知是:自信,就是需要我拥有出众的能力,而我现在还没那么出色,所以我「不配」自信。
但其实不是这样的。真正的自信是什么?是你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认识,对自己力所能及的边界有清晰的了解,以及在这个基础上,对自己的选择、决策和行为的足够信任。
换言之,一个真正自信的人,典型的表现是什么呢?是认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和决策,然后这样对自己说:
只要我认真去做了,我得到的结果,就是我凭自己的能力所「应得」的。有没有可能存在更好的结果?当然有,但那就不是我凭能力能得到的了,它超出了我的能力边界,不是我能够决定的。
所以,一个内核稳定的人,不会对没有得到的事物耿耿于怀,也不会过度去美化自己没有选择的道路。因为他会秉持着这么一种认知:我所得到的都是配得上我的;我所没有得到的,都是本就不属于我的。
我经常见到有人问出这样的问题:我选择了一条路,但我怎么知道这是正确的道路呢?有没有可能我在上面走得越远,反而越偏离正确的方向了呢?
我想说的是:这种所谓的「正确」,都是从结果往回倒退,它是受到种种因素影响的,并不是我们能100%控制的。只要你在当下认真地做出了判断,那么你的决策就是正确的。
这是内核稳定的前提,也是一个人能够坚定于自己的内心,不摇摆、不后退的关键。
2. 主动:我能提前筹划和应对问题
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总是顺遂,必然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。这些事情有些是对我们有利的,但更多的可能充满着不确定性,抑或存在威胁。
于是,如果一个人缺乏主动性,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感受:我的生活是被外界所决定、所控制的。为了让我的生活保持正轨,我要尽量避开各种各样的风险。
这就会导致:他会一直疲于奔命,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。对他来说,这些问题都是不必要的、无谓的,它们的存在只是扰乱了他的生活轨迹,让他耗费精力去解决。
反过来,一个对生活具备较高主动性的人,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呢?他会坚定地相信这一点:我能够控制和决定我的生活。外在的种种因素,都只是条件;但我自己的想法、决定和行动,永远都是由我自己操控和做出的。
那么,他会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外在的种种问题,把它们视为一种挑战,把解决问题的过程看作一种成就,从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和乐趣。
所以,一个内核稳定的人,会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也知道应该如何去靠近它。他不是被动地等着天上掉下来一个任务要求他去做,而是主动地为未来进行筹备和规划,提高达成目标的概率,降低遇到意外的概率。
很多时候,决定你能否克服困难的,其实未必是困难本身,而是你面对困难的心态。
你感到压力,不敢前进,于是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,产生慢性压力,于是你更加感到恐惧,更加不敢前进……
反过来,你主动地去未雨绸缪,迈出一步,发现它也不过如此,于是获得反馈和成就感,这种成就感又支撑你继续迈出下一步,继续削减不确定性。乃至于最终把问题解决,抵达新的终点。
这就是内核稳定的行为模式。对他来说,生活不是面临一个又一个麻烦,而是获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过程。
3. 清醒:我能让情绪停留在圈子里
前面说过:内核稳定既不等同于情绪稳定,也不意味着没有情绪,那么,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内核稳定跟情绪的关系呢?
简单来说就是:拥有对情绪的调节能力。
你可以产生任何情绪,可以生气,可以难过,可以焦虑,可以害怕……这些都是正常的、自然的,不需要刻意去压抑和消除它们。
但是,你同时也得给它们画个圈,让它们待在圈里,避免影响圈外的世界。一旦你发现它们快要「溢出」到圈子之外,快要漫出来了,那就得对自己的状态进行调节,避免它们影响到你的决策和行为。
所以,一个内核稳定的人,可以产生任何情绪,但与此同时,他也会认识到这一点:
你产生了一个感受,并不意味着它是真实的,更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按照它去行动、去处理 —— 你完全可以决定自己要怎么做,决定权必须掌握在你自己手里。
你完全可以把它搁置在一边,告诉自己:我知道了,先放着吧,等我有空再去处理。
绝大多数时候,你会发现,这些感受基本都是虚假的。它们从虚无中诞生,又归于虚无,对你来说没有任何影响。就像一阵风从你心上吹过,然后消散,不留下一点痕迹。
情绪实质上是一个「自我强化」的循环。你越是去在意它、关注它,它就越是变得强大,慢慢地脱离你的控制,企图跟你抢夺掌控权;
但如果你只是感受它的存在,把注意力移开,不给它注入生命力,它就会变成无根浮萍,挣扎一会就会消失。
4. 稳定:我的生活必须具备「最小可变性」
许多人遭遇问题时,很容易产生心态或行为上的波动,容易为了它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,推掉很多其他事情,乃至于情绪不稳定,寝食难安,一心想着这件事情,难以自拔……
这其实就是缺乏内在秩序感的表现:你的生活太不稳定了,太容易被外在的波澜所撼动。
这样只会导致什么结果呢?你的大脑会非常渴望「稳定」,非常排斥「意外」。因此,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,无论是严重的、还是细微的,一旦发生一丁点意料之外的事情,都会使你产生很大的反应。
更好的做法,是保持稳定的生活。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,该怎么样就怎么样。有一个问题来了是吗?很好,把它放入每天要处理的事项里面,拨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它。除此之外,不要被它影响日常生活。
一个内核稳定的人,必然会有一套稳定的生活方式:包括稳定的日常习惯,稳定的爱好和活动,稳定的时间表,稳定的阅读和信息输入,稳定的思考、回顾和复盘,进一步,也包括稳定的原则、思维方式和价值观,等等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:你遇到了一个问题,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看结果。那么,在这段时间里面,你着急、焦虑、烦恼,这些有用吗?没有的,这样只会自寻烦恼,对问题本身不会有任何帮助。
你应该做的是什么呢?是好好吃饭,好好睡觉,好好休息,该学习学习,该出门出门,保持自己稳定的生活,尽量减少外在的刺激给生活造成的改变。
这样一来,才能更好地安抚大脑,让大脑知道:你是能够对抗和应对意外的。从而调高大脑对你应对风险的能力预测。
你的内在秩序和生活日常有多稳定,你能够应对冲击的能力也就多强。
当然啦,这4种认知,可能也是需要慢慢去建立和适应的。在这个过程中,也可以试试下面这些小技巧,也许能更高效地帮你上手。
1. 进行正面的自我对话
许多人会习惯性地采用消极的自我对话。但长此以往,大脑很容易把它们当真,从而调低对自我的能力评价和预测模型,降低我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。
所以,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,就是把消极对话变成积极的自我对话。比如:
我不擅长这个领域,所以我最好回避,别去碰它。→ 我又有机会可以增长经验了。
这个问题好像很麻烦,是不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?→ 我是不是变得更厉害了呢?不如拿这个问题来试一试吧。
我刚才的言行举止真是太糟了,我怎么会表现这么差?→ 我已经比以前有进步了,也许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。
2. 构建积极的联系
当自己采取行动使问题消除或缓解时,试着去体会和沉浸当下产生的喜悦,去放大这种感觉,记住这种感觉,多回顾这种感觉,让它成为一种动力。
多记录自己做得好的事情和做对了的事情,让自己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包括什么,能够做到什么,强化你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。
也可以试着把你不喜欢做的事情,跟能够令你快乐的事物绑定起来,让后者帮助你去影响前者。
举个例子: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处理一些简单而繁琐的事务,那么,不妨试试一边听播客一边做(注意别让自己出错)。这样,下次再面对这些事务时,你的第一反应就不是「好烦」,而是「可以把上次的播客听完」了……
3. 培养多元的价值来源
如果你把生活的所有意义和价值,都放在同一个对象上,那么,一旦它出问题或遭遇风险,也就意味着你整个生活系统都遭受冲击,那损失就是巨大的。
如果有条件,多学一点技能,拓展自己的领域,培养新的兴趣爱好,在主业之外尝试做一些活动,接触更多的人,交一些不同的朋友……这些,都有助于避免自己的生活过度单一化,陷入坐井观天里面。
要注意的是:它不同于副业 —— 你不必苛求一定要从中获利,这是非常困难的。但是,你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精神依托和心理寄托,在自己感到挫败、沮丧和失落时,能够明确地让自己知道:我并不是一无所有,我还有这些东西,能够给我力量和支撑。
这可以为你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。帮助你在面临困难时,能够有勇气去更好地面对。
4. 建立丰富的社交链接
不妨试着拿出一张纸,分别列出符合条件的人:我困于烦恼时,哪些人可以作为我的听众?当我遇到困难时,哪些人可以为我提供实质的帮助?哪些人会笃定地站在我这一边,坚定地相信和支持我?
这些人最好从身边入手,去认识身边的人,维护好身边的关系 —— 线下面对面的交流和关系,永远比线上的更好。
没有人是一座孤岛。永远记住要打开内心的大门,保持跟他人建立联系的可能性。
这会成为你内心的强大依仗和支撑。
4个让你每天过得更开心的小技巧
1. 设计一种令自己「对未来感到兴奋」的期待感
人是一种活在期待里的生物。许多时候,令我们感到开心和幸福的,其实不仅仅是当下过得如何,更重要的或许是对未来抱持着什么样的希望。
就像我经常讲到的一个例子:为什么我们会「报复性熬夜」?很多时候其实就在于:我们对过去的这一天感到不甘心,对未来的新一天又缺乏期待和兴趣,因此下意识地想让这一天留得更长一点,不想让它过去。
因此,一个对抗「报复性熬夜」的好方法,就是为自己的第二天设计一种期待感:可以是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,做一件令自己感兴趣的事情,也可以是去挖掘和延伸一个很好的点子……
同样,生活也是一样的。很多时候,我们对当下的生活感到麻木、无聊、疲惫,其实更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?
是我们对看得见的未来缺乏期待和兴趣,觉得一切都不过如此,不会有什么变化,也不会有什么乐趣和惊喜。
我们总是在说「意义感」「价值感」—— 这些词可能有些大,但它们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句话:如果把生活视为一种投资,那么未来有什么看得见的回报,是值得我当下继续去投入时间和精力的?
所以,许多人一旦感到无聊了,就去寻求娱乐,来逃避无聊、消磨时间,这其实是治标不治本 —— 你越是逃离「当下」,越是会感到未来缺乏期待,就越会对当下感到无聊和厌倦。
要解决这个问题,就需要有意识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生活,让自己能够经常去「邂逅惊喜」。
不妨先找一个时间,让自己不受打扰,静静地问自己:有什么事情是能够让我感到快乐的?我发自内心地想得到什么东西?有什么话题能够让我产生兴趣?如果现在有一段不用操心的时间和足够的钱,我最想做什么?
可以是购买一件产品,参加一个活动,学习一个领域,去想去的地方,见想见的人,诸如此类。
然后,把它们安排到日历上,作为给自己的奖励。最好是设定在一个较远的期限,时间以一周到几个月内为宜。
当你这样做的时候,你其实就是在为未来制定计划。根据2020年的一项研究,积极主动地为未来制定计划,能够有效地提升我们对当下压力的耐受和抵抗力(Polk等, 2020)。
原因很简单:积极主动地规划未来的事情,可以让我们感到「未来是有盼头的」,这相当于给了大脑一个承诺,告诉大脑:撑一撑,很快就有奖励了。从而,大脑能够更好地为当下的经历和遭遇赋予意义,帮助我们抵抗负面情绪的侵蚀。
不妨把一整年做成一张日历,当你想要某种东西的时候,就把它安排到某个具体的日子上,慢慢填充这张日历。
当你疲惫的时候,陷入压力的时候,就把它拿出来,看一看,让自己想象一下未来美好的景象,为自己提供力量和支撑。
2. 安排一个把收藏的内容拿出来试用的时间
你的收藏夹里,囤了多少篇待看的文章,一直都没去看,放着积灰?
在我写这篇推送的时候,我看了一眼自己的收藏夹,发现也有300多篇了。
别担心,我今天不是来劝你「清空收藏夹」的,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,毕竟我们阅读、消化和实践的速度,一定不可能快得过把内容放进收藏夹的速度 —— 如果不正视这一点,那未免有点过于苛刻了。
但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?是整理自己的收藏夹,大致浏览一遍里面的文章,如果发现有自己感兴趣的方法,立刻拿出来试用一下。
不需要追求做得很好,也不需要把它变成习惯,你所需要做的只是:看到一个感兴趣的方法,立刻安排一个时间,自己动手试一试,看看效果如何,手感怎么样,对自己有没有实质上的帮助。这就足够了。
如果它适合你,那么你自然而然会给它分配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,去把它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;如果它不适合,那么你也为生活提供了一个新鲜刺激,让自己尝试了一种不一样的可能性,为生活创造了一个新的「触点」。
兴许在不远的将来,这个触点又能够发挥新的作用,为你接触和涉猎其他的技能、知识和方法,提供一个落地的可能性呢。
具体怎么做呢?可以参考我自己的这套流程。
首先,安排一个整理收藏夹的时间,可以是每天忙完该做的事情之后,拨出一点时间,作为休息和心情的调剂。
整理的适合,可以按任何顺序、按自己的喜好,随意打开里面的文章。不需要做复杂的笔记,甚至不需要看完,一旦看到里面有一个你感兴趣的方法,就问自己一个问题:我能不能立刻把它用起来?
如果可以,那就停止「整理收藏夹」,因为今天的目的已经达成了。转而试着把这个方法用起来,不管三七二十一,先让自己动手试一试。
如果不可以,那么就安排一个日期,把它记录到待办事项上,等到了对应的日子时,优先去做它。
这里说的「方法」,可以是广义上的:比如一个技巧,一套步骤,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,一个工具,甚至是一个思维方式,一个观点,都可以。
重点在于:要去寻求它跟你内心的联系和接触,捕捉住那个「咦,它好像很有意思,我能不能用一用」的瞬间,立刻让自己动起来,不顾一切先行动试试。
如果它是一套步骤或工具,那就立刻试用一下看看;如果它是一个观点或思路,那就试着写一下自己的理解;如果它是一个案例或故事,那就给它找几个能去佐证和支撑的想法。
你会发现,只是养成这么一个小习惯,生活就会立刻变得更为多姿多彩,更加充满「获得感」。
3. 准备一套工作间隙可以转移注意力的储备
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个错误的认知,认为工作累了,就是要放松,要休息,要让脑子放空,什么都不想,什么都不做。
其实这是不对的。
为什么呢?原因很简单:因为大脑是不能「什么都不想,什么都不做」的。大脑每时每刻都在运转,如果你不给它一个前台的任务,那么它就会激活许多后台任务,去反反复复地反刍。
这就会带来一个不好的后果:由于大脑「威胁识别」功能的作用,它激活的后台任务,往往都是偏负面的信息,可能是对自己过往犯错的思考和咀嚼,也可能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的预演,但无论如何,一定不会是让你开心和快乐的事情。
久而久之,你会感到怎样呢?你会觉得自己的精力和能量在不断流失和耗竭,总是容易想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,总是感觉没有能够彻底放松休息,明明什么都没干了、但还是觉得大脑很累……
所以,更好的休息方式是什么呢?是转移注意力,用新的、跟工作全然不同的任务去填满大脑的「前台」,尽量避免它运行过多的后台任务。
举几个简单的例子:有一定信息量的,能够吸引你专注沉浸进去的小说、纪录片、影视剧;能帮你进入心流状态,需要你全神贯注投入的游戏;自己写到一半的内容,比如文章、读书笔记、思考和见解、评论和观点……
简而言之,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:
一是需要跟工作全然不同,这样才能让我们从工作的场景中抽离出来,避免工作的信息驻留在后台之中,持续对我们造成压力;
二是需要你专注地动脑思考,最好是能够引领你进入心流状态,不能只是被动接收信息,什么也不干。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大脑,让大脑把更多资源投入前台,减少后台激活的任务。
举个例子:看一部纪录片,不要倍速,不要拉进度条,试着让自己沉浸进去,随着镜头去观察,思考,让注意力从你身上转移开来,转移到镜头之下的世界里,去投入地感受和品味。
这样半小时下来,你会感觉浑身轻松、精神抖擞,像是做了一个大脑按摩一样,非常舒服。
所以,平时有空的时候,可以有意识地去找一找,准备一些这种类型的储备,供自己在工作的间隙用来「换换脑子」。这才是最有效的休息。
4. 维护好一份记录生活点滴细节的相册
对抗恐惧、压力、挫折、焦虑……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,就是用美好的回忆去压倒它。
比如:打开你的相册,翻出那些让你难忘的、美好的记忆。可以选择一张照片,问问自己:这张照片是在什么场景下拍摄的?它带给你的美好回忆是什么?你还能不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感受到当时的画面、声音、气味和心情?
也可以翻出自己记录的日记,找到让你开心或感恩的记录,问问自己: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什么?是哪些地方令你感到开心?你还能否回想起当时那种开心的感觉?
这可以非常有效地舒缓你的精神,激活你的副交感神经,让你感到放松,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下的压力和挑战。
因此,在平时有空的时候,去维护和完善一份「生活记录相册」,就特别重要。这样在你需要的时候,才能及时拿出来。
如何设计这份「生活记录相册」呢?我自己的做法是这样的:以项目为单位。把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,归类成一个个小小的「项目」,再把每一个项目做成一个文件夹。
这些项目可大可小。举个例子:大可以大到「家庭装修」:你家里需要装修了,可以把你和家人在这段时间里交流讨论的聊天记录、找来的参考案例、自己产生的想法和灵感、画下来的草图、施工前和施工后的对比照片等资料,收集起来,放到一个文件夹里面,写清楚前因后果来来龙去脉。这就是一个生活记录项目。
小,则可以小到一次探店。比如你去体验一家店,可以把你找到它的过程,拍下来的照片,自己的体验、感受和想法,乃至于跟店员和老板的聊天对话等,都保存和记录下来,放到一个文件夹里。这也是一个生活记录项目。
再比如,你跟家人一起去哪里玩、见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,一起看了什么电影、有些什么有意思的讨论……这些,都可以记录和保存下来。它就是让你的生命得以充盈和美好的回忆。
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朋友圈的升级版。它可以承载你在整个过程中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感,是你经历、体验和回忆的外化,并且完全属于你自己,无需分享给任何人看(除了家人之外),只需要对你自己负责即可。
进一步,当你有了这么一个项目之后,你还可以把它视作一个主题,去做一些收集和打卡,有意识地把这个主题补充完善,让生活有更多的方向和目标。
举个例子,比如你对咖啡馆特别感兴趣,那就可以做一个「100家咖啡馆探店打卡」的项目,在有空的时候一项项去探店、记录。
这相当于给自己设定了一个「支线任务」,并把自己每天的行动跟它挂钩。
如果你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缺乏兴趣,不妨试一试,也许它能够帮你重拾对生活的热情。
来源:L先生说